什么原因導致寶寶發音不準?
發布日期:2017-11-14 9:32:34不少家長習慣把食物切碎或剪碎后才給子女進食,其實這會「剝奪」小朋友練習口腔肌肉的機會,甚至乎影響他們的發音。
曾經,原來小朋友從小被照顧周到,每餐要進食的食物都是被家長預先切碎或剪碎,以致他的咀嚼機會不多,口腔肌肉沒有得到適當的訓練。自他升上小學后,午餐在學校吃,食物當然不會被剪碎,他才能夠練習咀嚼,起跑遲了,他追得辛苦。
慶幸是這位小朋友接受言語治療訓練后,加上有家長的配合,如在家中或出外用膳都不再把食物剪碎,小朋友的問題已得到改善。
專家建議:
小朋友自6個月大開始長出牙齒,家長在此時為孩子引進固體食物,令到他們多進行咬、吞、咀嚼等動作,這個過程有助訓練其口腔肌肉。說話與進食都是使用同一組肌肉,因此進食固體食物除了能夠幫助發展咀嚼能力,也能夠幫助孩子發出較複雜的音。
BB出生至6個月主要是飲奶,自6個月起開始進食固體食物,食物質感的轉變順序為:
1.糊狀、幼滑
2.較稠、搗碎的蓉
3.柔軟、剁碎
4.切成小塊
家長可根據衛生署建議,為不同年紀的嬰幼兒提供不同質品的食物。
約6個月:幼滑的糊
7-8個月: 稠糊和泥溶狀食物
9-11個月:有顆粒的泥蓉食物,如菜肉粥
1歲-1歲半:軟飯、切碎的肉和菜
1歲半-2歲:略為切碎的家常餸菜
6個月至兩歲左右為「引進固體食物過度期」,家長應逐步嘗試給寶寶進食不同質品的食物,因為這是一個咀嚼功能培養的重要階段。如果小朋友到了兩歲經常進食糊、泥溶狀或剪得碎小的食物,他們的牙骱缺乏咀嚼的機會,口部肌肉發展較同齡緩慢。此外,小朋友沒有接觸不同質地的食物,日后更難適應多樣化的食物,或引發偏食的問題。
給家長的提示
有家長以為剪碎食物,有助小朋友易于進食,縮短用餐時間。幼兒起初吃長條形狀食物如意粉、麵或菜等,的確需要花較多時間咀嚼咬碎。其實只要家長給予耐性,根據衛生署建議為不同年紀的嬰幼兒提供不同質地的食物,孩子有機會練習咀嚼,漸漸地吃得愈來愈快,最終達到如一般人的正常咀嚼速度。
反之,若然家長經常把剪碎的食物給孩子吃,會影響寶寶發展咀嚼能力,造成其口部肌肉發展遲緩。
- 丁丁穴位壓力刺激貼(腹瀉貼敷穴位神闕穴)
- 【產品名稱】 穴位壓力刺激貼【型號規格】 型號:D型(腹臍部位貼) 規格:60mm×60mm【使用方法】 外用。按摩擦洗穴位處,擦干皮膚表皮水分,撕開包裝袋,將[查看詳情]
- 媽咪好娃娃醫用退熱凝膠(涂抹部位:濕疹、紅腫瘙癢、蚊蟲叮咬部位)
- 【產品名稱】 醫用退熱凝膠【型號規格】 型號: C型 規格:15g【使用方法】 [查看詳情]